您现在的位置:四川新方向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 节能文化

节能文化

节能文化的历史使命

现代文明社会中,文化无处不在,虽然无影无形,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化渗透在国家、民族、宗教的历史中,传承繁衍着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人类文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产生了文化,它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理念、生活方式......

现今,全球能源缺乏,地球生态环境恶化,人类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节能减排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大力培育和推广优秀的节能文化已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之一。将节能上升到文化高度,对于长期持续促进全社会的节能减排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因为惟有通过这种手段,我们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才能得到改观,人类文明才能够长久生存、繁衍下去。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曾经存在过许多独特、优秀、灿烂的文化形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并未得到传承与发扬,而是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败,并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这是令人痛心与遗憾的损失。节能文化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有别于其它任何一种文化形式,它肩负着延续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历史使命,它的存在是重要且必须的,没有任何一种理由或力量能够使之动摇、消亡。“拯救地球家园,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必将作为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世代传承弘扬下去。

节能文化的形成

相对于其它固有的文化而言,节能文化还处于一个萌芽状态,一些人、一些组织、一些国家刚刚开始倡导,节能文化的社会氛围也正在形成的过程中,其内涵和外延都还没有人去准确界定。但这不代表没有节能文化,因为一种文化的形成,并非是在内涵和外延都明确以后才能够形成,而是在人们的意识、观念、行为不断的提升过程中明确下来的,并随时代变迁而逐步改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国家“十一五”目标顺利完成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人们对于能源消耗的认知越来越明确:只有科学、适度且有规划的使用,不断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不断提高人类的节能意识。

文化理念的认同,便会导致行为的跟随。举个例子:只要是中国人,必过春节,因为你不想过都难,周围的人都在过春节,电视节目、游园活动、走亲访友、鞭炮礼花等符号会不断强化春节的文化氛围,营造一种你想逃也逃不脱的环境,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过春节如是,节能亦如是。所以在政府大力倡导节能减排的形势下,如何引导人们的节能行为便显得尤为重要。倡导节能文化的终极目标,就是为有效引导节能行为,并使之融入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如果社会上有一半以上的人把节能行为融入生活,人们便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具有了优秀的节能文化。

确立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与必须性:紧迫感与危机意识

让人堪忧的中国能源问题

投资推动和高增长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主要特征,其中,重工业一直占中国经济中的主导,2005年,重工业比重甚至达到了国内工业总产值的69%

以中国现在经济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人均GDP将达到3000美元,成为中等收入国家,而中等收入国家的一个主要特征即城市化进程。照此估算,约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为实现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住房需求,将产生大量生产钢材、水泥这样的高耗能产业。重工化和高耗能产业,直接会引起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

城市化进程所需的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2006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钢材消费量达到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达到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量的54%。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为中国生产这么多的钢材和水泥。因此,只要中国快速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的愿望不变,重工化和高耗能产业,也就是能源消费的高增长不可避免。

城市化进程还需要大量的就业机会来支持,这就需要中国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廉价产品要求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在劳动力大量过剩的情况下,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只能依赖于低劳动力成本和低资源成本。低能源价格是由政府用低资源税、能源补贴,以及控制能源价格上涨等手段来实现。这不仅影响到能源行业的效率,还影响整体能源效率。

一个国家长久可靠的能源安全立足于能源储备量,因为只有储备能源才在价格和数量上最终可控。但是,按目前能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模式(高投入和高消耗),长此以往,势必将过多依赖于国际市场,等于把自己的能源安全置于他人之手。

高耗能经济增长方式:生态环境的杀手

《商业周刊》就“印度专题”曾引用一位跨国公司高管的话说:“如果你想在中国投资修建一条道路,只需要数量不多的人很快就能做出决策;如果在印度,可能要花费10年时间才能决定。”印度的体制拖延效率,但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而在中国,对于许多大型设施项目的准入甚至涉及能源投资,往往就是由少数人做出快速决策,却忽视了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增长有三分之二是在透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的。事实上,许多能源问题来自于对环境的担忧,因为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环境是个大的污染源,涉及环境问题的所有领域,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和生态环境破坏等。而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业结构却在加速这种情况的恶化。

2011年,我国仍处于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污染隐患多,一些渐发、突发和意外的污染事故频率越来越高。有关调查显示,在全国7555个被调查的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

我国每年因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代价已接近1万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在逐年升高。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公布的《2009年中国环境经济核算报告》显示,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环境污染治理压力日益增大,自2004年以来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代价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2008年的环境退化成本为8947.6亿元。

这些只是目前可计损失,许多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深远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目前的能源使用现状与经济增长模式不断加速着生态环境恶化,正在给子孙后代带来巨额环境清理费用的重担。如果,高耗能重工化的增长方式持续下去,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的趋势如果再得不到扭转,未来,中国将一边背负着巨大的环境清理费用,一边却要靠为数不多的资源来养活庞大的人口,结果让人不敢想象。

因此,中国的国情决定必须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要有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的坚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把现今中国能源与环境危机比作伤病,那么很显然,病人已伤至经脉,病入骨髓。能源的损失不能弥补;已经造成的污染,正在恶化中的生态,大多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原貌。就算马上停止人为的继续破坏,已经形成的污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会持久性地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无法估量的恶性影响。如果中国不努力寻求转变的话,那么在2030年的时候,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环境差、资源乏、水源少、空气脏、人民贫困的人口大国。因此,节能减排是需要而且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也是我们每个人都要肩负的时代重任。

国家,有国才有家,没有国家安定就不会有家的幸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建立一个健全、严谨、有效的节能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相关的节能减排有效措施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只有在合理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引导制约的前提下,倡导、宣传、推广节能减排才不会变成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喊口号。

同样,没有家就组成不了一个国家。为国为家,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把节能减排当作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我”做起。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虽然作为个体能够发挥的力量很小,但日积月累就会变成很多!从改变一个生活习惯、迈动一小步,从节省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逐渐养成良好的节能习惯。团结就是力量,当所有人都意识到节能减排的重要性,从自身做起,共同努力,节能减排就会变成一种全民意识,拥有强大的力量。

彻底改变传统发展观 转变能源开发利用观念

首先要彻底摒弃只争朝夕的赶超意识和高GDP增长迷信,彻底改变传统发展观。所谓的高GDP增长不过是以寅吃卯粮,透支发展后劲,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曾经的太湖水危机事件实际上就是政府一味追求GDP,不注重环境保护的恶果。要知道,欠债总是要还的,环境保护欠账过多只会引发更多的生态危机!

能源开发利用的观念必须要从“以需定供”向“以能定产”进行转变。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增长,不顾高能耗对未来国家能源安全与生态环境的深远影响,到最后只会自食恶果。国家民生长久发展之计,应建立在科学的节能理念之上。根据能源资源的实际条件,制订合理规划,形成正确发展模式,指导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通过调控能源供给,限制高耗能项目发展,促进节能降耗、保护生态环境,才是正确的抉择。

现在,大多数的政府都认识到了节能减排的重要性,政府间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协议,如《京都议定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中国政府在这方面也正在加强有关工作,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太湖水危机时,国家领导人就明确表示:就算牺牲15%GDP增长率也要把太湖治理好;在2007年的十七大上首次列出了生态文明一条,加大了对生态方面的关注力度。用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也持续上升。“六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资是150亿元,占GDP0.5%;“七五”期间的环保投资为550亿元,占GDP0.67%;“八五”期间增长至800多亿元,占GDP0.8%以上;“九五”期间的环保投资总额达到3600亿元,占GDP0.93%;“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环境保护投资总额约达1.4万亿元,约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23%;环保产业可望保持年均15%~17%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将达8000亿元~10000亿元左右。2005年,我国投资7000多亿元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约占同期GDP1.3%,约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的3.6%。截止到2009年的近十年来,我国不断增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总投资接近1万亿元。    

“十一五”期间,中国直接用于提高能效的资金投入规模为8466.25亿元,占同期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比重为0.92%,由此直接形成的节能量为33990万吨标煤,对“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目标降低19.1%的贡献度达到53.8%

"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16%的节能目标,按五年间GDP年均增长8.5% 计算,全社会需要实现的节能量为6.7亿吨标准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长戴彦德表示,据测算,“十二五”中国能效投资需求总规模约为15250亿元。根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和中国能源研究会新近完成的《中国能效投资进展报告2010》(以下简称《能效投资报告》)显示,“十二五”的能效投资规模比“十一五”有望增加约6700亿元。

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说明了我国政府已经对这个问题相当重视了。

普及节能环保知识,传承节能文化理念

个体行为很难转变成文化,只有当一个社会或团体共同遵从的行为才能上升为文化。一个不能有效融入行为的文化,还不能称其为文化,更不会对社会产生任何影响力。将思想转化为行动,个人行为发展为全民行为,社会行为。使之成为一种人类行为准则中的精神导向,是节能文化存在的根本意义。

目前我们的节能文化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虽然节能减排的理念已经开始深入人心,整个社会的节能意识得到很大提升,基本形成了节能文化的基础。但种种迹象表明,目前中国的节能理念尚不够深入,许多人由于对节能减排概念模糊不清,缺乏相关知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节能环保意识淡薄,对此不关心,不理睬,事不关已高高挂起。节能观念没有形成、人们的节能理念还不能完全有效引导人们的节能行为,

俗话说,知识就是力量,思想决定行为。如果没有知识的填充,再好的思想也只是空想。因此,节能意识若想深入民心,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就必须从普及节能环保知识着手。

一项研究发现,在所有浪费掉的能源中,有37.5%是由不良的能源消费习惯造成的,居然超过了设备陈旧、技术落后造成的能源浪费;而在比利时开展的一项实验表明,仅仅让家庭成员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节能知识,一个家庭就可以节能9%。因此,培育和推广优秀的节能文化除了要让大家提高节能意识外,更重要的是节能减排知识的普及与节能技能的培训。

提高国民节能文化素养:从这一代开始

学校是社会文明的摇篮,是国民教育最重要的组成。节能文化理念的植入与节能环保知识的传播由这里开始具有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通过环境保护知识的普及,让学生们意识到节能减排趋势的重要性、必须性与紧迫性,使“拯救地球家园,绿色节能,低碳环保”的节能理念逐步形成一种学生自觉自发的主人翁节能意识。积极开展以节能减排、绿色生活为主题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节能减排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形成绿色生活、勤俭节约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将节能理念的种子扎根于每一个学生心里,树立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节能减排任务面前,没有老幼尊卑之别,对于全人类,它是一个永无期限的任务。终有一天,他们将不得不面临比眼下更严重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未来节能减排的任务只会更加艰巨。因此,我们现在所赋予他们的理念之中,还有我们的希望,由他们一代代传递下去。

推行节能减排:政府应起到的示范与先导的作用

政府是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政府作为政策制定、组织宣传、落实实施的执政机构,对节能减排的重视程度与执行力直接影响民众能否很好的响应与遵从。政策的导向直接影响着节能文化树立与节能行为推广,忧患意识只有走出中南海,成为全民特别是各级政府的主流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才会成为可能。

对于民众,政府具有强大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在落实政策、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的同时应该首先从自身做起。通过深入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降低机关能源资源消耗,切实发挥政府机构的表率示范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做好节能减排工作。使节能理念深入民心,使节能减排变成一种全民自愿自发的行动,由国到家,由家到人,形成一种由上至下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

政府应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广泛宣传节能减排的重要性、紧迫性,大力提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提高全社会的节约环保意识。要组织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社区等开展经常性的节能环保宣传,广泛开展节能环保科普宣传活动,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观念渗透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和环保意识。通过典型示范、专题活动、展览展示、岗位创建、合理化建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

不断学习与改革中的节能文化:向发达国家借鉴优秀节能经验

尼古拉斯斯特恩负责撰写的一份报告警告,如果不对温室效应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全球将出现上世纪30年代那样的经济大萧条。由于人们已经认识到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全球气体变暖,致使气象灾害频繁,于是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呼声越来越高,并有力地推动了节能减排工作,尤其发达国家在完善法律框架、确立清晰目标、加强制度建设、实行优惠政策、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依靠科技创新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对我国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于我们 | 人才招聘 |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028-83257693 传真:028-83257693 地址:中国成都成华区三友路229号新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四川新方向节能减排技术咨询有限公司